也許你是一個來自貧窮山區的學生,每當看到與你同宿舍的其他學生,毫無顧慮地揮霍著父母的錢財,過著體面的、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的時候,你會擔憂畢業後能與這些人共事嗎?社會會接納我這副寒酸相的窮學生嗎?

孩子,用不著因為貧窮而慚愧,而自棄,要坦然接受貧窮的現實,貧窮與尊嚴無關。挺起你的腰板,貧窮不是你的無能,更不應成為你的一種負擔。毛主席曾經說過“窮則思變”。在這裏我可以肯定地告訴,“貧窮”也是一種財富。“貧窮”迫使你低調處事、“貧窮”使你擁有比常人更謙遜的態度、“貧窮”造就了你助人為樂的精神、“貧窮”催生了你“痛改前非”的決心。這種點滴思想的累積將慢慢地聚集成一股正能量,最終轉化成你的精神財富,此時脫貧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。

物質是由精神創造的。世界著名作家托馬斯·弗裏德曼(THOMASL.FRIEDMAN)也是這種觀點的持有者。他在《世界是平的》一書中有過這樣的陳述:“在平坦的世界裏,一個理想的國家是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的,因為沒有自然資源的國家無依無靠,所以傾向與挖掘自身的潛力,提高自身的競爭能力。”為什麼呢?因為“這些國家會設法調動起全體國民的幹勁、創業精神、創造力和學習知識的熱情,而不是熱衷於挖油井。”有什麼佐證能證明這一觀點嗎?“中國的臺灣地區在自然條件上,是一個位於颱風頻發海域的貧瘠海島,除了當地人民的幹勁、進取心和才華,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。但是今天,它卻擁有著世界排名第四位的外匯儲備。”就這麼一個例子嗎?“日本、韓國和中國香港、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成功也都能夠用同樣的理由來解釋”。

強國不是靠挖掘自家的資源而富強的,在物質進步與道德完善兩者中大部分美國人更重視道德價值。宗教革命的領袖馬丁·路德說:“一個國家的興盛,不在於國庫的殷實、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,而是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,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、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。”

可見精神世界的建設和精神世界的繁榮才是物質富有的原動力,物質可以暫時的貧窮,但是精神卻不能有任何時候的“貧窮”,否則那將是一窮到底,永無翻身之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e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